黄三角农高区里的藜麦,结出红色穗子。新华社记者 陈国峰 摄
新华社济南11月4日电题:向盐碱地要粮食 “中国饭碗”扩容提质
时值深秋,黄河三角洲秋高气爽,晴空万里。一望无际的农田里,育种科研人员用手掰开一个豆荚,几粒饱满的大豆从中滚落。
近期,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大豆进入收获期。这种新品种,用黄三角特有的野生大豆资源选育,耐盐碱能力明显提高,亩产超过400斤,与非盐碱土地的普通品种产量相当。
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“绝症”。专家表示,目前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,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.5亿亩,这是一笔“沉睡”的宝贵资源,通过科学合理改良,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,实现耕地资源扩容、提质、增效。
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,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面积达43.97万亩,占总面积的80%以上,盐分含量从1‰-10‰自西向东梯次分布,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。
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“绝症”。专家表示,目前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,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.5亿亩,这是一笔“沉睡”的宝贵资源,通过科学合理改良,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,实现耕地资源扩容、提质、增效。
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,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面积达43.97万亩,占总面积的80%以上,盐分含量从1‰-10‰自西向东梯次分布,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。
康伯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黄三角农高区里栽植的金银花。新华社记者 陈国峰 摄
“金银花新品种含有大量花青素,反季节移栽到这里后,亩产量比普通品种高40%。”康伯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圣波说,这些金银花收获后,可以提炼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保健品,经济效益很高。金银花、枸杞、玫瑰花、木瓜、牡丹、芍药等六大类226个品种也将尽快投入产业化生产。
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景海春说,目前黄三角农高区搜集保存耐盐种质资源1.8万份,筛选评价育种材料6000余份,初步选育黑小麦、藜麦、航天大豆、苜蓿、燕麦等耐盐新品种(系)37个,示范推广9.2万亩,亩增效益15%-20%。
“以往这个时节,盐碱地上基本一片枯黄,现在这片土地还有超过一半的面积仍然郁郁葱葱。”站在黄三角农高区的苜蓿种植试验田前,罗守玉说,通过科学育种培育耐盐适生作物,他们给白茫茫的盐碱地装点上不同的色彩。